时间到了1945年,苏联向德国发起了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战役,双方在柏林相遇。柏林巷战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,其规模比斯大林格勒战役还要激烈。当时,苏联投入了200个师,250万人的巨大兵力。一场柏林巷战打下来,直接造成了苏军40多万人的伤亡。当然,德军的伤亡也有30多万,如果再算上柏林的平民,这个数据就更大了。
即便是到了90年代,巷战依旧惨烈无比。相信大家都看过《黑鹰坠落》,影片中血肉模糊的画面、哀嚎的声音冲击了很多人的感官。美军160余人的特遣队与艾迪德武装分子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短兵相接,最后遭受了惨痛的失败:2架直升机被击落、3架被击伤,19名精锐战士阵亡,70余名受伤。
从结果来看,巷战的确难打。一是伤亡数字大,造成的人员伤亡甚至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兵团作战;二是战况激烈,短兵相接,贴身肉搏,比较惨烈;三是时间跨度长,凡是巷战很少有几天就结束战斗的,动辄一周,甚至几个月;四是周遭环境复杂,居民楼、工厂、学校各种场景都有,很容易造成敌我不分,发生混战。
当然,从大的方面看,巷战往往与城市挂钩,意味着大规模的进攻已经结束,战事转为攻坚阶段。这种情形大家不火拼一把才怪呢。
很多人就问了,巷战这么激烈,伤亡又这么大,为什么还要打呢?直接来个大规模的炮火进攻不就行了?
其实,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夺取战略上的胜利,但是城市里总有炮火覆盖不到的地方,对方士兵可以蜷缩在一个楼房,甚至一个角落,等待敌人的到来。一方要占领一座城市,必须要掌控能源、交通、通信枢纽及医疗,政府机构,这些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。总而言之,当战略进攻转为对峙攻坚,要掌握军事上的主动,必须要控制一些要害单元,这样就必要进行巷战。即便到了现代,如伊拉克战争,巷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